大熱天上車 當心揮發性毒物

〔記者洪瑞琴、楊久瑩/綜合報導〕最近網路流傳一則消息,進入車內不要馬上打開空調,因為汽車的儀表板、沙發、空氣濾清器會釋放「苯」致癌物質。「汽車達人」南台科技大學進修部主任吳宗霖表示,確實有這種潛在風險,尤其最近天熱高溫要注意。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指出,苯在車中的含量應屬微量,民眾不必太恐慌,反倒要注意揮發性物質對身體的危害。

這封網路信件指出,車子若停在戶外大太陽高溫下, 苯將超量釋出,因此只要進入車內而又車窗緊閉,將吸入過量的毒素,所以應先打開門窗,讓空氣流通,帶出車內「致命的東西」。

甲醛等物質損害腦神經肝腎

林杰樑指出,包括儀表板、人工皮座椅、木頭等各類車體內物品,經過裝潢、黏著及防腐處理後,在高溫下,極可能釋放甲苯、二甲苯、甲醛等物質,這些揮發性物質,極可能損及腦神經、肝、腎,甚至造成流產;至於車內芳香劑部分成分含有甲醇,同樣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。

林杰樑強調,苯雖是一級致癌毒物,但主要來自汽油的成分。在車中的苯含量應屬微量,不必太恐慌,倒是應避免車內使用芳香劑,或放置寶特瓶等飲料。

高溫曝曬 車內毒物增5倍

林杰樑引述美國「環境暴露分析流行病學雜誌」加州大學的調查,指出室內一般的揮發性物質,每一立方公尺約有五十到一百六十微克含量;但車內揮發性物質含量,則多了五到八倍,約四百到八百微克,如果是暴露在高溫六十七度下一個小時,則車內揮發性物質還會再增加五倍,較一般室內揮發物質量多了四十倍。

林杰樑補充,短期暴露在密閉空間中接觸揮發性有毒物質,身體會出現喉痛、頭痛、頭暈、眼睛不適等症狀;長期則因成分的不同,可能損及腦神經、肝、腎等。

他建議開車族,如車子曝曬高溫下過久,最好先打開窗、門,讓車內空氣充分流通再進入,進入後先開窗駕車或開通風,稍晚再開空調,以免高溫下車內有機物質揮發濃度過高,又不斷循環,損及健康。

研究:洗手不擦乾 手菌數反增8成4

洗手後如果沒有擦乾,可能會越洗越髒!振興醫院研究團隊臨床實驗發現,洗手後如果沒有把手擦乾,手上細菌數竟然比洗手前增加八成四,但如果有擦乾,細菌數就會減少一半,醫師說,主要原因是自來水、香皂或洗手乳都含有細菌,因此建議,洗完手後一定雙手擦乾,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殺菌效果。

上完廁所到洗手台洗手,但是很多人為了省麻煩,都沒有用拋棄式紙巾把手擦乾。

根據國外文獻研究指出,洗手後不擦乾、無法發揮殺菌效果,為了證實這項說法,振興醫院研究團隊進行臨床實驗,結果發現用自來水洗手後,如果沒擦乾,細菌數竟然比洗手前增加84%;但如果用紙巾擦過,細菌數比洗手前減少一半。

醫師說,因為自來水中可能含有大腸桿菌等細菌,再加上香皂等清潔用品長期暴露在空氣中,也會產生細菌,因此醫師建議,洗完手後,一定要用乾紙巾把雙手擦乾,也順便把細菌帶走,盡量不要用烘乾或自然陰乾方式,這樣才能避免手部在濕熱環境中更容易滋生細菌,越洗越髒。

記者賴淑敏徐啟峰台北報導

台灣毒物權威 林杰樑醫師

陳博士按: 長庚毒物科主任林杰樑醫師是我相當敬重的前輩。很多人可能不曉得,林醫師已經洗腎二十多年了,由一位曾經受到毒害的醫師來為全民把關,是最適合不過的了,但是政府到底聽進去了多少? 實行了多少?

我曾經在演講中說過,腫瘤科醫師必須得過癌症,才有資格替癌症病人治病,否則他用的並非最有效的方法。我很能體會林醫師這種推己及人的心,因為我也曾經數次受到飲食與環境的毒害,誘發多種疾病,後來又辛苦地、奇蹟式地治癒,因此對週遭的毒害,有切身的感受,比一般人有更深入的體會。這是我到處演講、寫書、教學、輔導、看診、諮詢的原動力,我希望大家能wake up!

我正在蒐集黑心食物的資料,希望能在近期內整理好用自然醫學解毒的祕招,公諸於眾。這期的壹周刊,有林醫師的專訪,冒昧在此轉貼,供網友參考。

非常人語 醫生該做的事 壹週刊388
這波三聚氰胺風暴,林杰樑幾乎天天上媒體解說,對政策提出建議,只因他是腎臟科醫生,也是國內唯一毒物學教授。
行醫二十多年來,他面對無數毒害。他創立綠十字醫療服務隊,除了下鄉義診,還踢爆許多工廠污染環境,也常對抗產品含毒的廠商。
身為腎臟科醫生,自己卻是洗腎患者,當年那場幾乎喪命的大病,使他對生命感到急迫,他不停歇地看診、研究,也寫書推廣防毒常識,只因領悟生命無價。
毒物科是醫學院學生不願學習的冷門科目,林杰樑卻在林口長庚內努力鑽研,並視之為拯救千萬人的重要研究。
每張照片裡都布滿污穢油漬,焦黑的廢電纜、五金,堆積成一座座如煉獄中猙獰的刺山與蠕動的蛇山,黑水流淌,毒煙冉冉,不知可怕或被窮困逼得顧不得性命的工人,在山中挑撿特殊金屬,加工賣給國防部做子彈;孩童在這片邪惡商人布置的金屬毒場中對著相機露出無邪笑容,幾年後他們將嘗盡從骨髓深處發出的切齒痛楚,或被洗腎、肝病、癌症所折磨,臨死前只天真地怨嘆此生歹命,卻不知自己其實身染劇毒。
從大學就參加學校義診團的林杰樑,當了醫生後更成立綠十字醫療服務隊,到醫療資源匱乏的地區義診。(林杰樑提供)

小檔案
出生:1958年生於嘉義縣
學歷:台北醫學院畢
經歷:
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
腎臟科系臨床毒物科主任
長庚腎臟科系及長庚大學醫學院教授
專長:急慢性腎臟疾病、血液透析、腹膜透析、毒物學
毒素 無所不在
五十一歲的林杰樑是長庚醫院腎臟科醫生,也是台灣唯一毒物學教授,他從電腦叫出這些舊檔案,裡面有他在學生時期參加學校義診團的污染調查,也有他二十年前成立,由醫生與醫學院學生組成的「綠十字醫療服務團隊」,他們查出高雄縣後勁地區的中油煉油廠造成當地嚴重污染,許多人罹患慢性肺部疾病;下一頁是高雄縣大寮鄉廢五金,滑鼠再點,是二仁溪畔焚燒廢電纜…
「背後的老闆犧牲無知工人的健康、出賣我們的環境來發財。有一家工廠,藍綠兩黨都給錢,記者、廟宇、村幹事,全部打點好,受害的群眾變成完全沒聲音的人,只能默默接受殘害。政府為了經濟,對污染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。」
他薄薄的嘴唇輕輕地說,平靜語氣夾雜著無奈憐息,卻少了氣憤。
這波三聚氰胺風暴,林杰樑幾乎天天上媒體解說,這不是第一次了,每次有毒物事件,大至環境、食品污染與吸毒問題,小至蛇咬、蜂螫,甚至喧騰一時的陳氏紅琛疑似被李泰安兄弟下毒的命案,都會請他分析。
研究毒物後,林杰樑一家吃得非常小心,這天晚餐的菜色是:燙四季豆、蘿蔔皮炒蛋、水煮白肉、蒸毛豆和滷秋刀魚,雖然清淡卻很健康。

家人 無價之寶
對於污染,二十多年來,林杰樑該氣的都氣過了,他年輕時對工廠毒害居民無比氣憤,開記者會揭發惡行,每次都引起社會的震撼,民眾才知道,台灣已中毒極深,大家吃的、喝的、呼吸的,都受到毒素污染,也進一步反省,台灣在短時間內靠破壞環境、犧牲人命攢出世界第一的外匯存底,這些污染卻要花許多倍的時間與金錢拯救,還不一定能恢復原本的青山綠水。
然而一九九一年,綠十字和中研院合作,進行核電廠的染色體突變調查,由於預算低,在有限調查範本中沒發現問題,「結果當時某環保團體打電話來威脅說,你們學生上課要小心。這些學生都是家長的寶貝,怎麼能害人家?所以就不再做污染調查。」他微微一笑,嘴角推擠削瘦臉龐一道道皺摺說;「我們就去最貧窮的地方義診,都是救人嘛。」
林杰樑至今每年寒暑假都會排出時間下鄉義診,他說大概他在鄉下長大,喜歡鄉下。他生在嘉義朴子這個小鄉鎮,祖上四代中醫,他父親則經營中藥行,他排行老三,五個兄弟姊妹中有三個醫生。父母忙著做生意,他從小由祖母帶大,「國中之後我就離家讀書,越讀離家越遠,所以我很注重家庭。」
說到家人,他臉龐線條就柔成絲,呵呵笑說太太只小他四歲,外表卻年輕美麗。週末下午,為了我們登門拜訪,他延後每週帶家人爬山的活動,過去我一直以為醫生都領高薪,住豪宅,沒想到他家中陳設十分儉樸,每樣東西看起來都用了許多年,只有孩子的獎狀和各單位頒給林杰樑的獎牌或感謝狀是逐年新增的。他沒有書房,書桌就放在客廳旁,他才能一邊工作,一邊陪伴家人。
林杰樑是腎臟科醫生,很多中毒的人都要洗腎,他才開始學毒物。毒物學在國內醫療體系是冷門科目,但在林杰樑眼中,卻是能救人無數的重要科目:「我當腎臟科教授,只能照顧腎臟病人,但只要我發現一種毒素會影響健康,救的人是千千萬萬,連健康的人也能照顧到。」
感嘆生命無常,林杰樑至今仍努力做研究寫論文,總覺得時間不夠用。

固執 一路吃苦
誰知道這門冷門的研究,帶來的麻煩不比污染調查少,如果林杰樑宣布某種產品對人體有害,伴隨而來的不是廠商寄來的存證信函,就是恐嚇利誘;也常有廠商或政府部門找他去演講或開會,其實是要他為政策或產品背書。
「二年前某化妝品裡有鉻,這種物質美國不准含有,台灣卻說沒規定,我們去開會,我說就算污染的不是工業用高毒性的鉻,普通的鉻也會導致過敏,要在包裝上加警語,藥政處就是不要。」後來林杰樑找出一份勞委會的文件,發現規定的水泥含鉻量竟然比化妝品還低,憤而一狀告到衛生署。
無論污染調查或踢爆黑心產品,都是得罪人的工作,而且對手都是有權有勢的廠商,林杰樑卻固執對抗,惹了許多麻煩,對此他淡淡地說:「這些產品威脅民眾健康,這是醫生該做的事。」
他太太曾是護士,她回憶第一次對林杰樑的印象是:「他當駐院醫師時,護士都很怕他到急診室值班,因為一般來講,急救三十分鐘無效,就宣判死亡,但是他都做一個多小時,除非病人家屬放棄他才會停,護士都很累。他因為要洗腎,手臂埋一條廔管,不能出力,但是他還是拚命做心肺按摩。」
我看著林杰樑左手臂上的手術痕跡,猜想或許他曾被醫生不放棄地救活,因此他也如此救人,也或許他才會跟我說:「生命充滿奇蹟。」但約訪時他就說了,為了不讓他的孩子被人用異樣眼光看待,不想公開談他的病,只含糊地說:「我讀醫學院時突然得腎炎,起因到現在都不清楚。」
林杰樑怎麼吃
1.避免醃製品、油炸與加工食物。少鹽少糖少油。

陳按: 我認為不是少油,而是要少吃壞油、多吃好油。苦茶油裡面的多酚具有保護肝腎的效果,是我認為全世界最好的食用油。壞油包括氫化油(最惡劣的油)、氧化油(放太久和超過冒煙點的油)、精製油、殘留化學溶劑的油、原料發霉的油、回鍋油、餿水油。
2.魚要吃巴掌以下的小型魚,因大魚吃多了小魚,也會在體內累積毒素。盡量吃海魚,不吃魚頭及內臟,每週吃 四兩 。

陳按: 我也是。如果能吃到經過檢驗的魚更好,目前越來越多的商店有賣無毒的魚,價錢有慢慢在降,逐漸普及。
3.食物以水煮或清蒸烹調,微波爐也可使用,如此食物不會變質,營養流失最少。

陳按: 我也是,但是微波爐我不建議使用,我做過人體實驗,發現食物與中藥湯經過微波之後,對敏感的人,會產生不適的症狀。
4.盡量避免使用釀造醬油,因為少數醬油公司在釀造過程中可能產生黃麴毒素污染。

陳按: 化學醬油也很危險,會有鹽酸的衍生物。我認為釀造醬油只要經過黃麴毒素檢驗,過關就可以用,可惜全台灣目前有在驗黃麴毒素的醬油廠商可謂是鳳毛麟角。
5.台灣潮濕炎熱,食物容易發霉及產生黃麴毒素,五穀雜糧、麵條、冬粉、中藥需放在冰箱保存,一旦發霉立即丟棄。

陳按: 我完全認同。而且我發現很多人熬煮的四神湯,其實薏仁已經變味。中藥店很多中藥都放在藥櫃裡,有發霉之虞。我在美國診所所使用的中藥是真空包裝,而且空氣乾燥,不容易發霉。
6.購買最便宜的當季時蔬,因生長迅速、價格低廉,農人不用也不願多花錢灑農藥。
不吃生菜,避免蟲卵細菌寄生。

陳按: 如果能將蟲卵細菌清除,生菜比煮熟的菜保留更多營養。若要煮菜,稍微川燙二十至三十秒即可。
7.颱風前,多買豆類蔬菜便於保存,漲價期間多買根莖類或冷凍蔬菜,因農人可能為價錢顧不得是否剛灑農藥而急於搶收。

陳按: 非常同意。不過我從不買豆芽菜,因為市售豆芽菜都加生長激素,也有可能長黴菌。自己發的豆芽菜最新鮮又健康,比外面賣得好吃,又便宜。
8.家中飲水安全有疑慮最好安裝逆滲透機器,可直接飲用,雖然逆滲透飲水機可能會濾掉礦物質,但可由食物中補充。

陳按: 終端濾水器絕對有必要,如果用逆滲透,我建議用還原器把礦物質補充回水中。如果不用逆滲透,也有很多濾水器可以濾出很滿意的水,我一值在研究與試用當中,希望一年之內可以發表我的心得。
9.適量使用味精,不用大骨或內臟熬湯,因重金屬及有毒物質,容易在骨頭或內臟內堆積。

陳按: 我堅決不用味精。也不敢吃內臟,因為我看到很多豬肝、雞肝發綠、發硬,其實發綠就是重金屬囤積,發硬就是動物肝臟已經肝硬化了。
10.多喝水可排出體內毒素。

陳按: 完全同意,但記得要喝好水,如果能喝一些茶飲促進肝腎排毒更好,方子我過一陣子會公佈。
大病 改變人生
這段過去他連身邊的人也很少提,他太太也是從他為鼓勵洗腎病友,特別以醫生與病人雙重身份所寫的書中得知模糊輪廓:「當時他病得很重,一發作就快窒息。他媽媽跟我說,當時他許了一個願,希望神明給他多一點時間,讓他多做一點救人的事。大概神明聽到他的禱告了。」
這場病不但讓林杰樑決定鑽研腎臟,也促使他要在無常的生命裡加快腳步,把自己所知一切救人知識傳給世人,除了門診、義診,他還進行許多研究,也寫書教人避免生活中的毒。一位醫生說:「許多醫生把寫論文當作晉升管道,一旦升上高位,就不再做研究,但林杰樑一直很努力,這在醫界非常少見。」
林杰樑發表許多重要醫學論文,其中一篇鉛對人體影響的研究論文,曾登上國際知名的臨床醫學雜誌《新英格蘭雜誌》,台灣至今只有八篇醫學論文被刊載。而且他的論文不只是統計數據,還有救人的方法,去年一位印度醫生寫信給他,說印度一年有十萬人巴拉圭農藥中毒,他看了林杰樑一份將存活率四成提升到八成的論文後,救了很多人。
救人 永不放棄
林杰樑說:「我常告訴年輕醫生,當醫生放棄的時候,病人就永無希望。我當總醫師時,有一個年輕醫生吃中藥結果鉀離子中毒,要洗腎時心臟麻痺倒下去,急救一個小時也無效,就叫其他醫師繼續壓心臟,我給他接機器,把血壓進洗腎機,結果洗了二十分鐘有血壓,五十分鐘後就醒過來了。」他發明的這個方法,也發表在世界知名的醫療期刊上,如今成為醫學院教材。
這時有報社打電話問林杰樑一些毒物的問題,他走到陽台上答覆,掛電話後,我走出去,林杰樑說:「這幾年黑心食品問題這麼嚴重,今年食品衛生的預算只有八千萬元,全國每人分不到四元,農委會管飼料的一百多人,管食品衛生的只有二十幾個。去年我參加衛生署全國戴奧辛食品調查的會議,食品管理處長說,戴奧辛調查花了很多錢,到此為止,我說這對老百姓這麼重要的事,你憑什麼到此為止?」
他露出無奈的苦笑,然而工作上遭遇的不公、死亡、灰心都該阻絕在家門外,於是我們一起看著樓下的綠地公園,他說:「我很喜歡這裡,十多年前我們搬來時,我大兒子說,我們不要搬家了好不好?呵呵…」然後他有感而發地說:「我大兒子也想當醫生,但是我跟他說,要當好醫生很辛苦…」接著他望著灰濛濛的天空,頭也沒回地說:「醫生應該對生命不輕言放棄,我做的這些只是醫生該做的,不是嗎?」

原文: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CLrB2eSYERrI68I39JzOYGI-/article?mid=9575

喝氣泡飲料 當心磷過高洗腎也無法有效排磷

喝氣泡飲料 當心磷過高洗腎也無法有效排磷

夏天一到,很多人會喝飲料或汽水消暑,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,碳酸飲料、發酵茶等飲品含大量的磷,會阻礙鈣吸收,長期飲用易增加骨質疏鬆症罹患率。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江守山表示,洗腎患者腎臟無法代謝磷,若喝珍奶、可樂等高磷飲料會引起高血磷,致血管鈣化、骨頭痠痛等併發症,嚴重者甚至死亡。報導╱余孟芬 攝影╱張世平

小辭典
磷過多鈣不足易骨鬆

磷是構成骨骼礦物質成分之一,也是構成能量分子與遺傳物質DNA和RNA的主要成分,可維持身體酸鹼平衡。成人每日攝取磷總量約800到1200毫克,其中 85%存在骨骼,15%存在軟組織和肌肉。骨骼的礦物質成分為輕磷灰石,磷對鈣的重量比例約1比2,當磷過多而鈣不足時,就易有骨質疏鬆症。

先了解

堅果奶蛋類含磷高
提供磷的主要食物來源包括牛奶、蛋黃、乳酪、肉類、穀類與核果類等。飲食中約有20%到30%的磷來自食品的添加物,如經過加工處裡的肉類或乳酪及各種碳酸飲料,如可樂和汽水。

高磷食物一覽表

模特兒╱蔡妤函 
高磷減少鈣吸收
磷在體內會和鈣離子產生平衡狀態,當磷要離開人體時,會帶走等量的鈣,當食物中同時含有磷和鈣時,雖然鈣有助骨質的建立,但其中的磷質卻會影響鈣質吸收,有些食物只含高單位的磷卻不含鈣質,如碳酸飲料,現在許多兒童及青少年喜歡喝可樂和汽水,而這段期間又是骨骼發育的重要階段,因此如果喝太多碳酸飲料,在代謝過程中會順便帶走鈣質,影響骨骼中的礦物質含量,增加日後罹患骨質疏鬆症的危險。

這樣做

少吃魚乾 水果乾
很人愛吃香腸、肉鬆等加工肉類製品,或洋芧片、泡麵、巧克力等零食,吃新鮮食物的比例變少。林杰樑醫師表示,食物中含水分愈多,磷含量就相對減少,所以要多吃新鮮的魚、肉、蔬果,盡量不要吃肉乾、魚乾,包括水果乾也要少吃。

需每日補充鈣質
人體內鈣和磷有固定比例,若磷含量多,相對鈣含量就少,體內鈣和磷不平衡,長期下來會造成血管鈣化、鈣質流失等後遺症。林杰樑醫師提醒,即使沒有腎臟病變,吃含磷高的食物後,可再補充鈣質,降低體內磷含量,增加鈣質吸收。

冷泡茶含磷量低
國人喜歡喝高山茶等茶飲,但經過高發酵、高焙火和熱水沖泡的茶含磷量較高,可能會造成腎臟的負擔。江守山醫師表示,用冷水沖泡茶葉的方式來處理,經研究發現含磷量較熱茶低,未發酵的茶含磷量也較發酵過的茶葉低,建議可多選擇如綠茶、清茶、包種茶等低發酵、低焙火的茶葉來做成冷泡茶,減少磷含量的攝取。

加速腎衰竭恐洗腎
很多人不喜歡喝水,加上排尿不正常,常有憋尿情況,很容易有腎臟功能低下情況而不自知。若又喜歡吃高含磷的食物,會傷害腎臟功能,加速腎臟壞死的速度,嚴重者可能就因此得終生洗腎。江守山醫師提醒,平時要留意自己的尿量和尿液情況,發現有異狀就要趕緊就醫,並停止高含磷食物,否則會造成體內磷的累積。

洗腎患者

骨頭痠小心高血磷
由於腎功能的損傷,致使從食物中吸收的磷無法由腎臟排出,而累積在體內。若吃了高含磷食物,就會在血管和傳導系統產生沉澱,長久的鈣、磷不平衡狀態下,可能誘發嚴重的副甲狀腺機能亢進,導致嚴重骨病變,如骨頭痠痛、腰痠、四肢無力、無法爬樓梯或坐著,必須靠雙手支撐才能站立。

洗腎排磷效果有限
江守山醫師表示,磷會結合在如蛋白質等大分子上,位於細胞內而造成透析困難。正常人若攝取過多的磷,每天腎臟可排除約800毫克的磷,但洗腎患者每次透析只能排除約300毫克的磷,容易造成磷的累積。所以,定期且足量的血液透析對腎臟病患者來說很重要,洗腎的時間要足夠,不遲到早退,至少1周3次。

搭磷結合劑一起吃
洗腎患者若真的忍不住想吃高含磷食物,可搭配降磷藥一起吃。磷結合劑包括鈣片、鋁片,降磷藥則有福斯利諾和磷能解等處方藥,但沒有健保給付,1個月必須花費8000元到1萬8000元。降磷藥搭配食物一起吃,結合食物中的磷,能減少腸胃道對磷的吸收。

降磷藥比較表

醫師說

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 江守山
服藥維持生活品質

由於高含磷食物很多,許多洗腎患者為控制血磷,不僅什麼食物都不敢吃,造成營養不良,還影響社交和生活品質,若能遵照醫囑按時服降磷藥,情況可改善。

增加心肌梗塞率
血液中的磷含量一旦過高會引起血管鈣化、皮膚潰爛、骨頭侵蝕等症狀,每個人都有血管鈣化、硬化的風險,血管一旦硬化就會阻礙血液的流動,便有可能會提升心肌梗塞的罹患機率,應該小心

引用: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eCjvXRCBHxmnbRj_Jpr1_WMw1zk-/article?mid=1821

醫師:腳底痣恐導致黑色素癌

【台灣醒報記者莊雅茜報導】「腳踏一星,能管萬馬千軍!」傳言治理天下的明太祖朱元璋腳底有七顆痣,遂有「腳底痣」即為官痣的說法。但是根據研究,腳底痣卻是黑色素瘤的好發部位,因此醫生建議,如果手掌或腳掌有異樣的痣或黑斑,應盡早利用手術或雷射方式切除,以防惡化為黑色素癌。

衛生署新竹醫院整型外科醫生周宏璋表示,腳掌痣或黑色素斑塊,容易惡化成黑色素細胞瘤,他建議,如果發現手或腳掌上有異樣的痣或斑塊,應盡早手以手術或雷射方式切除。

至於腳底痣容易惡化的原因,慈濟醫院皮膚科主任王淳樺則說,走路時容易腳底摩擦,因此腳底較易演變成惡性腫瘤,而這類腫瘤惡性度高,不僅容易由淋巴轉移,化學或放射線治療也不易根治。

王淳樺也表示,因為手掌和腳底每單位面積的黑色素量少,所以該處長痣極不尋常,民眾需特別小心注意。

另外,她也提到「ABCDE」口訣,如果發現有不對稱(asymmetric)、不規則(irregular border)、不均勻顏色變化(color)、直徑大於6毫米(diameter),或是突起(elevation)等情形,就應趁痣或腫瘤還沒長大之前,盡早用手術或雷射方式切除,以防黑色素癌。

保鮮膜25度就可能溶出塑化劑

國內最新研究發現,塑膠中常添加的「塑化劑」屬「環境荷爾蒙」,不但會干擾內分泌,還可能使男童容易出現女性化行為傾向,女童也會出現性早熟症狀。台北長庚腎臟科醫師顏宗海表示,塑膠容器、餐具有三不政策,「不要微波、不要加熱、不要裝熱食」。

塑膠杯、塑膠盒、塑膠玩具等,這些製品在生活中幾乎無所不在,不過當心製品中含有的塑化劑,如果長期暴露過量,恐怕對人體造成危害,尤其是孕婦更要小心。

台北長庚醫師顏宗海表示,塑化劑會導致男性性功能障礙,因為它是環境荷爾蒙的毒物,本身會影響荷爾蒙的代謝,所以不管對男性、女性都會有危害;另外,塑膠容器最容易應用在微波食品上,塑膠製品5號、7號有特別標示,雖然可以微波,但還是用瓷器才是最健康。

顏宗海也指出,當孕婦體內的塑化劑濃度越高,男寶寶的荷爾蒙濃度就會降低,大約5歲左右就容易出現女性化行為,例如喜歡玩洋娃娃、愛扮演公主等;8歲以下的小女生,則容易出現乳房提早發育、月經早來、青春期早熟的現象,也會增加罹患乳癌的機率。

顏宗海也提醒民眾別以為塑化劑遇到高溫才有反應,事實上它也有親油性,所以像PVC材質的保鮮膜,即使在25度的「常溫」下就會溶出塑化劑,因此在使用這類產品要特別當心。

年代新聞記者張弦、陳建國

少喝水 血液稠 今夏中風特多

中風不再只是冬天好發疾病,天熱發病機率也高!台中慈濟醫院最近連續收治13名中風患者,其中四人正值3、40歲壯年;醫師認為天熱一旦水分補充不足,血液黏稠度增加,提高中風的機會。

一般中風較常發生在冬季或季節交替之際,但台中慈濟醫院急診室卻發現今夏中風患者特別多;神經外科醫師江培業指出,光是最近兩周的假日就收治13名中風病患,往年每周僅收治1、2名。

其中一名30多歲女病患,去年夏天已經發生過一次小中風,造成左側手腳無力;這次不僅大血管完全阻塞,甚至有單邊瞳孔擴大情形,日後可能出現失語症及半邊癱瘓等後遺症。

江培業認為,中風已非老人專利,也不只發生在冬天;提醒年輕人和中年人要多注意,尤其夏日要多補充水分,注意血壓控制,出外旅遊避免過度炎熱、注意遮蔭;飲食也要盡量清淡,養成運動習慣,以保養血管。

記者張明慧

人字拖比高跟鞋傷腳 別常穿

人字拖看起來毫無殺傷性又平易近人,是許多人的逛街良伴。但也許沒人知道,它可能比高跟鞋還要傷腳。

英國國民保健服務NHS每年就要花4000萬英鎊在人字拖導致的足下問題上。英國每年有超過20萬個人,因為人字拖而罹患慢性足部疾病。

近年來人字拖成為時尚寵兒。在明星的帶動下,許多捨高跟鞋的女性會穿著人字拖上路,以為這種平底簡便的涼拖鞋,終於可以拯救長期被高跟鞋凌虐的腳於一旦。但專家警告,對你的健康而言,也許人字拖並非正解。如果長期穿著這種鞋,可能導致小腿脛骨和關節疼痛。

專家說,人字拖強制改變人平常的步伐習慣。當人穿著人字拖邁步向前,會對腳的外部造成壓力,導致長期傷害。而且也可能提高跌倒的風險。跌倒不只會傷害腳踝,如果地面不平整,甚至會使手臂和手腕都骨折。

穿著人字拖時,腳趾會一直蜷起以抓住鞋子,也會傷害腳趾。

英國足科醫師協會Mike O'Neill警告說,人字拖缺乏支力,也會導致小腿和腳內部的肌腱疼痛。如果穿不習慣,也會導致長水泡。

醫生說,人字拖對腳的傷害比起細跟高跟鞋毫不遜色,但人字拖會對腳造成更嚴重的傷害,因為人們對人字拖疏於戒備,常會穿著它們走遠路。
2010.07.29 陳怡潔/編譯報導

烹飪方式錯誤 加重腎負擔


兒童吃太多肉不但增加早熟風險,醫師指出,近年許多流行病學調查發現,如果烹調的方式不理想,高蛋白飲食還可能埋下兒童日後罹患腎臟疾病的風險。

林杰樑醫師指出,高動物性蛋白飲食其腎毒性可能來自食入過多的「最終糖化蛋白(AGEs)」及胺基酸。蛋白質衍生的AGEs,會被吸收到身體內組織器官中,引起氧化作用及發炎反應,導致動脈硬化、糖尿病、老化及慢性腎臟病。雖然部分食物中本來就有AGEs,但烹飪方式錯誤,或是烹煮過程越久,則會使其大量增加。

食物乾烤 易增生最終糖化蛋白

例如,最近一篇研究便發現,食物以炭烤、火烤、乾煎及油炸等方式料理,會促進AGEs的產生達十到一百倍,微波、燉滷次之,煮跟蒸產生的AGEs最低。此外,動物性食物富含油脂及蛋白質,容易產生AGEs。蔬果、五穀、奶類,即使烹飪,也不易產生AGEs。

林杰樑指出,動物實驗證實,限制AGEs攝取,可預防血管及腎功能異常,增加糖尿病的胰島素敏感性,促進傷口癒合,甚至還可如低熱量飲食般延長小鼠壽命。

建議食物以蒸煮等溼熱(Moist-heat)方式烹調,並應減少烹煮時間。此外,低溫烹飪,烹煮時加上醋或檸檬汁等酸性食材,也可減少AGEs產生。

記者洪素卿

久坐上班族 經濟艙症候群找上你


多數上班族對於「久處空調、乾燥的環境、長時間的不動坐姿」場景並不陌生。台北市立聯醫仁愛院區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姜智耀提醒上班族,小心「經濟艙症候群」找上你。

姜智耀今天說明近期處理一起「經濟艙症候群」開刀案例。林先生是名業務員,熬夜、誤餐、水份攝取不足是生活常態,在辦公室電腦桌前經常一待就是8到10個小時。6月4日林先生出現呼吸急促及氣喘現象,一開始他以為是過度勞累選擇在家休息,6日有發燒情形,經急診發現有低血氧現象。

姜智耀表示,「肺栓塞」不易診斷,經心臟超音波、電腦斷層掃描精密儀器檢查確診為「肺栓塞」,林先生住進心臟加護病房,經藥物治療注射抗凝血、血栓溶解劑,仍無法改善肺栓塞造成的低血氧。

6月14日會診心臟外科手術治療。手術使用心肺機讓心臟靜止,並切開肺動脈以外科手術方式清除兩側肺動脈長達10cm血塊後,林先生術後恢復良好即將出院。

姜智耀指出,辦公室「經濟艙症候群」需注意的危險因子。其中「低度危險因子」,包括40歲以上、糖尿病、高血脂症、肥胖、3日內接受手術如內視鏡、皮膚科、眼科手術。

「中度危險因子」有下肢靜脈瘤、口服避孕藥、產後;「高度危險因子」包括急性肺動脈栓塞的病史或家族史、先天性血栓形成體質、6週內接受大手術會臥床困難活動者,例如腦外科、骨科、婦產科、泌尿科等。

至於預防方法,姜智耀提醒首要是「水份補充」,尤其長處於空調環境中,首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努力補充水份,每小時最好補充200CC的水,避免酒精及含有咖啡因的飲料(咖啡因利尿),偶爾來1杯運動飲料根據研究報告是一個不錯的選擇。同時透過補充水份的行為改變坐姿。其次是「腳的運動」,1小時要做3到5分鐘的腳部運動包括腳尖、腳指及膝蓋運動。

中央社記者孫承武990625

過度用力吹氣球 恐傷腦.肺.耳


台中一名7歲女童,在吹完氣球後,突然昏迷死亡。醫生研判,女童可能有先天性腦血管畸形,才會因為因用力吹氣,腦溢血喪命。醫生還特別警告,吹氣球太用力,除了腦溢血危機,還可能出現氣胸,聽力受損的後遺症!

躺在母親懷裡,7歲小女孩臉色發黑,已經不醒人事,心急如焚的媽媽,不懂只是吹個氣球,怎麼會發生意外?而且即使經過2個小時的搶救,還是回天乏術!

也許有人覺得,這個女孩也許是比較少見的個案,但瞧瞧金氏紀錄這個畫面,可以用鼻子吐氣,吹破熱水袋,臉不紅氣不喘,但一般人光想把氣球吹大,就已經吹的面紅耳赤,青筋暴露。

醫生說,過度憋氣或吹氣,小心都可能會傷害肺功能和聽力!醫生再三警告,吹氣球真的不安全,最好還是使用打氣設備,才不會因為過度用力,傷身甚至丟掉性命!

民視

黃金睡眠時間 7小時剛剛好

〔編譯張沛元/綜合報導〕根據1日發表的最新研究,一天睡眠時間(包括打盹)少於或超過7小時都不好,有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之虞。如果一天睡眠時間超過9小時,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,是一天睡7小時者的1.5倍。

睡太多太少 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機率

西維吉尼亞大學醫學系的研究人員指出,一天睡少於5小時(包括打盹)者,罹患心絞痛、冠心病、心臟病或中風的機率倍增;至於睡眠多於7小時者,則有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之虞。這篇發表在「睡眠」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,睡眠時間不足7小時的最危險族群,是60歲以下、每天睡眠5小時或更少的成年人;這些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,是每天睡足7小時者的3倍。女性若每天只睡5小時或更少(包括打盹),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增加2倍半。該研究指出,睡眠持續時間過短與心絞痛有關,而睡太少與太多則與心臟病及中風有關。

同樣刊載於「睡眠」期刊的另外一篇研究指出,對那些不得不縮短睡眠時間的人而言,偶爾好好睡一覺對健康也有幫助。賓州大學醫學系睡眠與時間生物學小組負責人丁吉斯發現,142名睡眠時間持續5天遭嚴重剝奪的成年人(即多數人每週5天因工作犧牲睡眠),其反應時間較慢,且很難集中精神。

但在好好睡了一覺之後,該研究受試者的警覺性明顯改善,其中改善最大的是那些歷經一週5天每天只睡4小時、之後好好睡了10小時的人。丁吉斯說,在經過一段睡眠不足的期間後,額外多睡1、2個小時對恢復行為警覺性確實有所助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