慎選洗衣粉 避免毒害威脅健康!

許多人相信,手洗衣服比較能針對髒汙處進行清潔,而對於長期住外面習慣用手洗衣服的人來說,這也是一個避免與其他人共用洗衣機的問題,畢竟洗衣機用久了,如果沒定時用洗衣槽清潔粉去污的話,衣服只會越洗越髒。不論是手洗衣服或用洗衣機洗衣服,多少都會加入洗衣粉或洗衣精。但您知道這些產品內所添加的成份,會不會對人體有所影響?

為迎合市場需求並增加賣點,很多洗衣產品都會添加化學成分,雖有更強的洗滌效果及香味,但加多了,對人體健康可不是好事。研究指出,常被添加的助洗劑對人體肝臟會有影響;而表面活性劑早期發現會破壞角質層,造成皮膚粗糙,目前已被視為污染環境的公害之一;為增進增白效果所添加的有機氯、螢光劑都是有毒物質,容易在人體內蓄積造成損害。

因此,購買洗衣粉要儘量選功能簡單、添加成分少、氣味淡的。從環保角度來說,以海水元素成份製成的「海水洗衣粉」,對水質污染小。

專家表示,在手洗衣服的過程中,皮膚長時間浸泡在石化成份洗衣粉時,皮膚表面抑制細菌生長的弱酸環境會被破壞,長期之下,輕則會有皮膚癢之症狀,甚至引起過敏性皮膚炎等症狀,並有可能在皮膚上留下色素沉著。

動物實驗也證實,長期接觸石化清潔劑之下,即使透過皮膚或指縫進入體內的洗衣粉數量十分微小,但長期接觸之下,仍會有導致肝臟和神經功能受損,及引起毒害之可能。所以,消費者不論是選擇手洗或是丟洗衣機洗,在選擇洗衣產品時,不可不謹慎挑選。

更新日期:2010/07/22 生活中心/綜合報導

7個好習慣 皺紋慢點報到

文/張宏嘉

皺紋是歲月歷練的痕跡,但大部分的人還是希望愈晚見到它愈好。對於皺紋的成因有所了解,才能減緩出現的速度及減少它的深度。

英國皮膚科學期刊研究122位10歲到72歲的女性,長達8年的縱向研究證實:動態皺紋只會在動作時出現,但隨著老化彈性變差,愈來愈難恢復原狀,逐漸轉成靜態紋,利用統計分析顯示:40歲左右有月經狀況變化(即更年期)時,皺紋會顯著增加,且乾燥和弱鹼性的角質層會增加皺紋的產生速度!

外因性老化(和年紀無關,包括熬夜、抽菸、酗酒、日曬)也與臉部皺紋密不可分,筆者整理7個日常生活可以養成的好習慣,減緩皺紋的產生速度。

●不要過度洗臉:人的皮膚由於汗液和皮脂在表面形成一層弱酸性的脂膜,文獻指出,偏鹼性的角質層會加速皺紋產生,如果使勁搓洗,就會損傷正常的表皮細胞,容易導致皺紋的形成。

●保濕功夫不可少:皮膚含水量不足證實會加速皺紋產生,臉部肌膚「乾妹妹」如果不保濕,會比較快變成「老婆婆」。

●仰睡:根據美國皮膚病學會的研究,側睡會增加臉頰和下巴上的皺紋,而趴著睡會讓你的額頭睡紋加重。因此,最好仰睡!

●別揉眼和瞇眼:動態皺紋,包括皺眉紋、魚尾紋、抬頭紋等。皮膚彈力好時,這些皺紋只會在動作時出現,但隨著老化彈性變差,愈來愈難恢復原狀,逐漸轉成靜態紋,像瞇眼這類重複性的臉部運動會使臉部肌肉過度勞累,最終形成皺紋。如果看不清,眼鏡度數需要重新評估。

●可可粉取代咖啡:化妝品皮膚病學雜誌指出,因為咖啡多酚萃取物活氧指數值超高,可可粉中的黃烷醇可幫助改善女性的肌膚,幫助皮膚防禦紫外線損傷。

●不抽菸,多吃深海魚:抽菸會加速皮膚老化,皺紋隨之而來;魚的眼窩富含omega-3脂肪酸量最多,有助於減少皺紋。

●勤塗抹防曬品:文獻指出,高加索人種最容易有皺紋,因此白皙美人比黑美人更需要防曬!

皺紋產生是老化對皮膚作用的必然結果,養成良好的習慣可以減緩皺紋產生的速度,如果你的皺紋已經形成,建議可以提早利用肉毒桿菌素注射來治療及預防,能更加有效擺脫皺紋導致的煩惱。

(作者為高雄市彭賢禮皮膚科診所主治醫師)

濕紙巾擦汗 恐引發皮膚發炎

天氣一熱,用濕紙巾擦汗感覺才擦得乾淨,也很消暑,不過要注意,最近使用濕紙巾擦汗感染皮膚炎的患者增加了2成,因為有些濕紙巾含有螢光劑等化學物質,遇到高溫如果變質,很可能達不到清潔效果,反而容易會造成紅腫破皮等過敏現象。

市售的濕紙巾,常常含有可移性螢光劑和香精,但天氣熱,濕紙巾很容易變質,最近因為拿濕紙巾來擦嘴或擦臉,而發生過敏的病人就增加了2成。皮膚科醫生建議,濕紙巾盡量挑沒有太重香味的,也不要放在容易高溫的車上,如果發現過期或已經變乾,就不要使用;還有,濕紙巾最好不要整片攤開來擦。

夏天到了,用濕紙巾擦汗,一般人都覺得很方便,不過醫生建議,如果有水的話,最好的方法還是直接用清水沖洗,或者拿衛生紙或毛巾沾水,會比用濕紙巾來得乾淨又消暑。

刷牙低於2分鐘 僅清除4成牙菌斑

刷牙低於2分鐘,僅能清除口腔4成的牙菌斑。雙和醫院牙周病科主治醫師高珮琪昨日表示,以兩顆牙齒為一組,每組左右來回刷十次,確實刷牙才能解決牙菌斑的致命威脅。

44歲的洪先生因牙菌斑導致蛀牙、細菌衍生,疏於清理,結果引發菌血症,發展成蜂窩性組織炎,眼、鼻、齒槽、淋巴腺全充塞膿血,白血球指數飆到一萬以上,還差點失明,持續診療11天後才控制住病情。

牙菌斑是口腔中大量細菌的集合體,如果長時間不清除,造成傷口二度感染,情況惡化時,輕則引起發燒、腸胃疾病,重則導致感染肺炎、腦膜炎或是敗血症,嚴重者有致命風險。

高醫生解釋,當口腔出現傷口、牙齦出血,或是牙周病發生時,牙菌斑中的龐大細菌群,有可能經由入侵牙齦造成菌血症,影響血小板凝集機制,進而形成血栓性栓塞,造成心肌梗塞及腦中風,嚴重者甚至導致敗血症死亡。

而且,牙菌斑與牙周病密不可分,牙周病患者因牙菌斑引發心肌梗塞與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~3倍;晚年得到失智症的機率,更是口腔健康者的2倍以上。

因此,慎選一支能有效去除牙菌斑的牙刷,再加上正確的貝氏刷牙法跟口腔保健觀念,才是遠離牙菌斑健康威脅一勞永逸的解決之道。

更新日期:2010/07/15 00:47 【記者鍾佩芳/台北報導】

上班族太操 腦年齡老20歲

卅八歲的林小姐,身為職業婦女,工作十小時後,回到家往往還要料理家務,每天都睡不到六小時,早上起來又忙著送小朋友上學,長期下來,早餐都沒法好好吃,最近常常覺得自己忘東忘西,腦子不管用,一測量才發現腦年齡居然高達五十四歲。

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神經科醫師葉健全表示,腦年齡其實就是大腦的工作表現,上班族腦年齡退化,工作超時、睡眠不足、工作壓力大及營養補充不足都是原因,常見就是專注力無法集中、記憶力大不如前跟無法有效率工作。「上班族要補充腦力,方法很多,但其實早餐是補充腦力,最簡單但最容易被忽略。」

葉健全強調,腦力越好,是指腦的運作效率高,花少少的腦力,就能完成一件事,上班族喜歡喝咖啡提神,但其實咖啡因只會讓身體興奮,不代表專注力、記憶力會增加,往往讓大腦消耗更多能量去處理一件事。

一○四人力銀行昨日公布一項「上班族腦年齡大調查」,針對全台卅歲至四十五歲的上班族進行腦力測試,結果平均年齡卅二.二歲的上班族腦年齡居然高達五十二歲。

有五成的受試者表示,工作記憶力、專注力不足,工作表現大打折扣。

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蘇秀悅表示,早餐是補充大腦營養最有效率的時間點。吃早餐尤其要補充優質蛋白質,像是蛋、雞肉、魚,因其中的胜肽和胺基酸,有助於人體快速吸收,能幫助大腦活化及思緒清晰;優質蛋白質更可促進大腦多巴胺的分泌,提升注意力跟記憶力。

中國時報【邱俐穎/台北報導】

恐怖片 夢魘嚇一生

〔編譯張沛元/綜合報導〕英國每日郵報二十六日報導,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教授坎特的研究發現,一旦被恐怖片嚇到,影片帶來的恐懼效果往往一輩子無法消失。

影片心理學專家坎特在詢問數百名成人後發現,歷來最嚇人的五部恐怖片,分別是(順序無關排名)「大白鯊」、「驚魂記」、「It」、「半夜鬼上床」與「鬼哭神號」。

驚魂記 讓女性不敢輕鬆淋浴

坎特的調查發現,希區考克名片驚魂記裡突如其來的血腥攻擊與緊張揪心的音效,使得淋浴這項原本正常的每日活動,硬是被加入恐怖元素,「在我的研究中,許多女性迄今仍無法舒服放鬆地淋浴。」

而音效駭人的「大白鯊」則會把男人嚇得皮皮挫;至於小孩則最怕恐怖小說大師史蒂芬.金原著改編、描述小丑從馬桶或排水孔爬出來攻擊小孩的「It」,有些孩子甚至長大後依然畏懼小丑。

至於半夜鬼上床也讓不少人夜不成眠。坎特說,由於片中的血腥殺人魔王佛萊迪只能在夢中發動攻擊,若要保命就只有保持清醒,因此還真的有不少人照辦。

小孩怕狼人 成人怕異形

有些恐怖片專嚇特定年齡層的觀眾,例如小孩最怕描述人類變成狼人或其他動物的恐怖片,大人則比較怕遭遇外星人威脅的片子,像是雪歌妮薇佛的「異形」,就讓不少人難以入眠。

恐怖片會刺激大腦的情緒中心杏仁核,即便前腦清楚知道沒有理由害怕,但杏仁核還是會有自我保護機制,使身體做出原始直覺本能反應。例如,因大白鯊一片而產生恐懼感者不僅會怕海,甚至也怕湖泊與池塘,即便這些人明明知道湖泊與池塘裡根本不可能會有大白鯊。

綠花椰菜防癌 科學家揭祕

(中央社台北13日電)在多項研究顯示,綠花椰菜具抗癌效果後,它已被譽為「超級食物」,如今科學家發現綠花椰菜防癌的奧祕。

英國「每日電訊報」(Telegraph)網站報導,科學家指出,綠花椰菜含有一種化學物質,可與癌症發展相關基因相互作用。

該化學物質名為「蘿蔔硫素」(Sulforaphane),可對抗PTEN基因的缺陷,而PTEN與攝護腺癌有關。

這個基因平常會阻止癌症發展,但它卻不存在於某些細胞,因此會讓癌症有機可乘。然而,蘿蔔硫素可抑制這些缺乏PTEN基因的細胞癌化,預防癌症發展。

這項研究由諾里奇研究園區(Norwich ResearchPark, NRP)食品研究所的小組執行,實驗使用人類攝護腺組織以及老鼠癌細胞。

這項發現可能帶來攝護腺癌的新治療方式。每年約有3萬6000人罹患攝護腺癌。

該研究發現刊登在英國生物醫學中心(BioMedCentral)期刊「分子癌症」(Molecular Cancer)。(譯者:中央社實習編譯郭欣華)990713